2024-05-18 星期六
+ 加入收藏

【红色记忆】中共中央第一个中原局在定远

发布时间:2021-06-07 11:06:48 来源:定远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次数: 2326 次

定远县大桥镇系古集镇,地名缘于古代街北池河上架有大石板桥,境内有秦汉时期的东城县治遗址,西楚霸王项羽曾兵败于此。该镇又是革命老区,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、罗炳辉等曾在这里战斗过、生活过。在大桥镇三官村湾杨村民组,有一处青砖黛瓦的三进院落,它三面环河,向北仅有一座吊桥,易守难攻。抗战时期,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曾在这里召开。该院落有房屋35间,每进10间,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厢房2间,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有厢房3间,刘少奇居住在第三进,屋内有屏帐遮挡后门,院内配备电台设备。会议是在第二进院内召开的,参会人员有300多人。现有的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纪念馆,是在原址的基础上修复重建的,2010年7月正式开馆。

抗战爆发后,随着八路军在敌后的发展,华北各地纷纷建立起抗日根据地。相比之下,中共在华中地区的敌后力量较为薄弱。为此,1938年11月,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“巩固华北,发展华中”的战略方针。为了贯彻这一战略方针,中共中央发出指示,调整华中地区的组织部署:“撤销王明领导的长江局,成立中原局;以刘少奇、朱瑞、朱理治、彭雪枫、郑位三为中原局委员,刘少奇兼中原局书记;所有长江以北的河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地区党的工作,概归中原局指导。”

图片

指示发出后,刘少奇及朱理治、李先念、郭述申等10多名干部离开延安,于1939年1月到达河南确山县竹沟镇,开始着手组建中原局机关。同年3月,刘少奇奉命返回延安,中原局书记由朱理治代理。9月,刘少奇携徐海东等40多名干部离开延安再赴华中。10月下旬,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、干部大队及教导队学员离开竹沟向皖东进发。到达皖东后,根据工作中心东移的实际情况,刘少奇向中央报告,建议增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、副指挥徐海东和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刘子久为中原局委员。中央复电同意。

中原局组建后,在领导中原乃至华中地区抗战、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。首先,积极恢复、调整和健全党的组织,大力发展党员,壮大了党的组织力量和领导力量。中原局十分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处理各方关系:一是吸收各阶层积极人士入党,壮大党的组织力量。刘少奇多次强调,只要个人能积极参加抗日,能给八路军、新四军当向导,并相信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就可以入党。二是积极开展对新党员的教育工作。用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党员,用无产阶级思想来武装党员。同时,中原局还举办了多个党员干部训练班,培养党的基层干部,加强党的领导力量。三是注意团结国民党及其军队共同抗日。在团结抗日的大前提下,在中央有理、有利、有节方针的指导下,中原局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无理挑衅与进攻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斗争。到达皖东后,中原局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,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,正确分析了新四军的战略发展方向,进一步解决了华中各级党组织的思想路线问题。

图片

中原局会议旧址原貌

第一次会议,1939年12月在滁县、定远县交界处瓦屋薛村召开。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向华中敌后发展的方针,号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要坚决地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限制,独立自主地向东、向苏北发展。

第二次会议,1940年1月在定远县藕塘山黄村召开。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和任务,强调了建立抗日根据地、建立抗日民主政权、发展抗日武装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。第三次会议,1940年2月在定远县大桥湾杨村召开。会议确定了“反摩擦”的方针。中原局在定远的三次会议,解决了军队和根据地建设上的一系列问题,使新四军江北部队和淮南抗日根据地得到了不断巩固与发展。1940年10月,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及其他干部1000多人离开皖东到达苏北,11月进驻盐城。直到1941年4月27日,中央决定“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,组成华中局”,中原局的工作才宣告结束。(李发武)